諾亞舟師 說 | 殷明:教育的“四不”底線
時間:2020.08.17

第一期
不急、不一、不恨、不惡:
教育的“四不”底線

殷明|諾亞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基礎教育事業部總經理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自從2008年投資文泰教育以來,對教育就多了一份關注。2014年12月開始加盟到諾亞舟教育更是除了關注,還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責任。
5年多以來在具體的教育投資管理過程中,在和各種各樣合作伙伴閑聊的時候,在和家長們家常的時候,都不可回避的問到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我也時常在想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這個問題太大太復雜,問了幾年下來,還是沒有完全明白。
功利化的精英教育,可以休矣


![OCCS8~XNFLF_F}Y]_$YUE@W.png](/upload/img/2020-08-17/c68b05f8-9240-49aa-9bbf-0093f635a092.png)
我們知道諾亞舟教育的愿景是教育成就夢想,這是公司管理層經過多次討論形成的共識,我非常同意。作為愿景,這是公司追求的信仰、是所有老師同事的期待和追求的目標,這是上線,更是全體諾亞舟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越來越多的各類媒體對于教育的熱點、焦點、突發事件的報道和輿論告訴我們:教育生病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
教育沒有了敬畏,失去了底線,將是多么無知、無奈、無德、無趣,將是多么沉重、慘白。
2017年12月24日,13歲的長沙女生,在下午3點左右離開家,家人遍尋一夜未果。第二天卻等來了警察的電話,孩子已經墜樓身亡,身上還有一紙便簽條:“有哪位好心的人發現跳樓的我,請打下面兩個電話,爸媽我走了!”一個蝴蝶般美好的生命就此隕落,原因只不過是同學間的小矛盾……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三女生包麗因為不堪忍受男友的變態情感而服藥自殺,只留下她的母親白發人送黑發人……
2020年1月,陜西一名初中男生因為老師沒收其手機,殺害老師……
這些稚嫩的生命用巨大的代價和殘忍的方式,給所有教育人的心上插入了一柄高高的十字架,它無時無刻不在拷問著社會和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如此揪心、如此沉重的事件,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是什么讓這些孩子如此絕望、憤怒?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的教育影響了他們?
這個問題太過復雜,回答也難免以偏概全,掛一漏萬,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功利化的、急于求成的、推崇精英的教育模式,已走到盡頭,可以休矣!
教育,亟待一場大變革


![3X6]NFL`$S7L%6OI{ZOO9KM.png](/upload/img/2020-08-17/df7bb81c-32e3-4d8c-b644-83dc3a7d5e6d.png)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我理解這些文件有三個重要看點:
一是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克服唯分數論、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構建服務全面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聚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補齊教育發展短板,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深入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
三是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我認為這些文件是切中時弊的,也可以看出中央對教育現狀的不滿和改革的決心。教育的現狀不是一兩年形成的,這里有社會的責任,家庭的責任,當然也有學校、老師的責任。
長期以來我們對生命教育的缺失,對愛的教育的缺失,難辭其咎!只有重視生命教育,才能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只有重視生命教育,才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體悟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只有重視愛的教育,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精神追求。
任正非說要和美國競爭,唯有踏踏實實做好教育,一個國家能否振興關鍵是看教育。
那么,教育如何回歸生活、回歸人性、回歸教育規律本身?
教育回歸生活、回歸人性
![GX4XQJ6(V7UQ4FSC]_I(TN2.png](/upload/img/2020-08-17/78614c8e-e35c-4d2a-a30b-80445bdf065d.png)
![H_A0ZK83$47A5_%SGACG]EP.png](/upload/img/2020-08-17/8d0116a7-a3cd-47cc-9827-b060953751d2.png)
![X8T8CB6]]781]KM%%@JQ9MG.png](/upload/img/2020-08-17/67733856-9dc0-4178-af41-8da209b6bc79.png)
“為生活而教”不是全新的概念,一個世紀前,杜威和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教育”即已開辟了這一方向。陶行知指出“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提出教育的五大目標:健康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生產的技能,改造社會的精神。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啟示我們應當以生活世界作為教育的意義基礎,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通過做中學,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培養完整的能夠獨立面向未來的人。
由VickyCollbert領導的哥倫比亞新學校計劃(EscuelaNueva)被世界銀行是為發展中國家最杰出的改革之一,獲得2013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大獎及2017年首屆“一丹教育獎”。
新的生活教育、新學校模式的核心使命是必須向年輕人傳授未來生活所需的21世紀技能,包括技術、社會情感和基礎技能。
新學校模式鼓勵發展非認知技能,如人際交往、家庭價值和貢獻、財務管理、抗壓能力、評估和承擔風險、自主和反思性學習、自尊、創造力、公民和民主價值觀,以及有利于合作和團結的態度。
諾亞舟教育倡導教育成就幸福,教育就要以個體的情感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美國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就已經將這一點寫進憲法,當你的布朗大法官第一次清楚的在法律文件中闡明教育的觀點: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這幸福是孩子自己的幸福,不是家庭的父母的,更不是學校的國家的。
我們再來看美國哈佛大學做的“格蘭特研究(TheGrantStudy)”,這項研究持續了整整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從1939年到1944年選擇了268名當年正在哈佛就讀的本科生,追蹤他們的成長軌跡。這些人里有很多成功人士,4名美國參議員、1名州長,還有1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
研究表明,真正能影響十項全能,幫助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這些因素:自己不酗酒、不抽煙,鍛煉充足,保持健康體重,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系。
在親密關系這一項上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為24.3萬美元,得分較低的31人,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
只要能在30歲前找到真愛——無論愛情、親情、友情,都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幾率。
研究還表明,與母親關系親密者,平均一年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平均一年多掙5.1萬美元,這些研究非常有力得說明:真愛是實現人生繁盛的唯一途徑,與家人的親密關系和愛是人生的起跑線。
尼采說,“生命不是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也是永恒”。老師是點燃孩子生命火花的那個人,老師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自己,老師用愛啟迪學生的愛,理解被愛,用親密關系向學生傳遞親密關系,老師是一種需要情懷、需要愛心、需要責任心、需要付出的職業,這是每一位老師的使命,也是每一位老師的功德!
理解愛和被愛,傳遞愛,豐盛愛,這才是真正的輸不起的起跑線。
教育的“四不”底線
![$]I0E2PZ{(9B)TFXZIH$%RK.png](/upload/img/2020-08-17/af2c32e3-8128-4fed-81a5-0db722a70d36.png)


我們倡導教育回歸人性,老師要有敬畏之心,踏踏實實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感受,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做一下反思和檢討:在課上、課下、課前、課后,自己的每一個表達、表情、微笑、提問、解答,有沒有在幫助孩子走向充滿愛的、積極陽光的人生,有沒有違背教育的底線。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擔當、有愛心、有責任心,還要有底線思維,我將教育的底線歸結為四個“不”:
第一,不急。
處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往往很著急,急著功成名就,在著急中變得焦慮,這是一種病態。而不急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和渴望。
從時間的角度理解,做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需要耐心、時間和沉淀。孩子的學習、理解、成長需要時間,招生需要時間,老師的成長需要時間,練習、思考、感悟更需要時間。不急才能有思考,才能有藝術,才能行穩致遠。
第二,不一。
不一,不必一樣。不一是一種包容和態度,只有不一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多維空間理解,每節課,每個問題,每個教案,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教育有無限可能,決不能限于一種方法、一種答案、一種思想,教育一定不能有墻,思維一定不能有邊界。包容不一、渴望不一,幫助孩子成為不一。
第三,不恨。
相信愛的力量能戰勝一切邪惡,不恨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境界,不恨是一種涵養,只有不恨才能客觀公正,才能包容、坦然接受人生。
面對不同意見、觀點,我們需要真誠發聲,面對指責、質疑、謾罵,我們需要坦然接受,面對外界給予的所有,我們都需要包容。不恨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尊嚴,不恨才有春暖花開。
第四,不惡。
不惡是一種態度,一種尊嚴,一種追求,善良是世間最美好的品質。不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無論我們遭受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都要堅守不惡。
不惡言以對、不惡語傷人、不做惡事、不做惡人、不以惡小而為之,人性的惡無處不在,堅持不惡的底線,才能抑惡揚善,遠離惡,與惡作斗爭,不惡才能陽光燦爛。
教育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考入好的中學、大學,但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誠實、善良、學會愛與被愛,讓所有孩子遠離惡。
教育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順利成家立業,生活幸福,但可以引導所有的學生有尊嚴的、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成功和失敗,劫難或輝煌。